南华镇以党建为引领,将苜蓿制种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通过“党支部+企业+农户+科研院所”的联动模式,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、生态改善、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支部领航:从4亩试验田到全国产业高地
南华镇小海子村苜蓿产业从4亩试验田的探索,到4760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,从“零星试种”到“全国标杆”,背后是村党组织的有力推动。
党员带头破难题,苜蓿产业初引进,面对农户“不敢试、不会种”的顾虑,村党支部委员及年轻党员率先带头流转土地、扩大规模、试种新品种,在党员示范带动下,苜蓿种植规模迅速扩大,从最初的500亩拓展至如今的4000余亩,年产优质种子300多吨。模式复制促推广,小海子村的成功经验随后被复制推广至墩仁、大庄等周边村庄,带动扩繁品种增至20个,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+育种家”的模式,南华镇苜蓿制种产业规模与村集体经济实现同步跃升。产业升级显成效,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,从亩产不足50斤跃升至80公斤,创造了全国领先的高产标杆,小海子村已成为全国苜蓿制种专业村,产品远销内蒙古、宁夏及华北地区,为全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种源保障。
科技赋能: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育繁推体系
为突破产业瓶颈、提升核心竞争力,南华镇党委和小海子村党支部积极搭建合作桥梁,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,构建了完整的苜蓿种业产业链。
科研平台强支撑,村党支部主动对接甘肃省农科院、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等科研院所,成功创建“高台牧草育繁推教学科研基地”,并于2024年3月挂牌成立“甘肃农业大学高台牧草种业专家院”。这一平台标志着“科研院所+合作社+企业”三位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在南华镇落地生根。人才培育增动力,依托这一平台,小海子村打造了“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”人才实训基地,吸纳24名党员组建党员科技服务队和生产先锋队2支,常态化开展种植技术、病虫害防治等培训30余场次,培养出8名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。技术创新提质效,通过探索建立“产、学、研、推”协作育种体系,南华镇加快推进苜蓿良种选育和扩繁,甘农7号至12号系列品种相继通过审定,7个新品种进入区试阶段,创新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破土而出,“小海子苜蓿”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。
联农带农:多元路径促进共同富裕
南华镇党委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农民,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,真正实现了“产业兴旺”带动“生活富裕”的乡村振兴目标。
村企共建强集体,小海子村党支部持续深化村企共建,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,村集体通过项目资金入股、闲置土地租赁、为企业提供服务等方式,与绿欣苜蓿制种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,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万元,南华镇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“扩面提质增效”行动,积极探索村企联合型、资源盘活型、项目带动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,使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村达到46%,村集体带富能力不断增强。订单农业保收益,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主导作用,引导周边120多户农户与企业(合作社)签订“订单+保底收购”合同,有效保障农户的种植收益,降低市场风险。绿欣苜蓿制种专业合作社经理何涛介绍:“我们的制种苜蓿都是和各个制种公司签下的订单,发往全国各地,价格也是相当可以的,每公斤在30元左右”。这种模式让农户吃下“定心丸”,种植积极性持续高涨。就业增收惠民生,苜蓿产业不仅使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,还为周边农民创造了涵盖种植、收割、管理、加工等全链条的大量就业岗位,每年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80余个,年吸纳务工200余人次,人均年增收超1.2万元。